那么讲到定慧,就自然要讲后面一个大的题目,禅宗嘛,要坐禅。惠能如何理解坐禅呢?因为向来,在惠能之前,禅宗已经开始传播了嘛。许多人是认认真真坐禅了嘛,坐禅嘛,有一套方法呢。这个惠能隐居了三五年,到处东躲西逃的,是吧。后来15年之后,终于他觉得应当时候到了啊,应当出头露面了吧,在广州法性寺出头露面的时候,他就讲了那句话,“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那个广州法性寺方丈印宗法师不是正好在说《涅繁经》嘛?听到这个人说了这句话之后,就知道此人不是一般人了,必有来历。就猜想他是从黄梅东禅寺黄梅那里来,所以就跟那个惠能讲,这个黄梅的衣钵是不是传给你了?因为惠能准备出来,就说不敢,就承认了。
承认了以后,印宗法师就问他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就弘忍法师把衣钵传给你的时候,不是要教你们如何指授,有何指授?什么叫指授?他怎么教你坐禅的?因为禅宗都感兴趣这件事情。就禅宗向来就是说通过坐禅才能见性成佛嘛,那么坐禅怎么个坐法这是关键。恐怕弘忍法师五组是把这坐禅的密法交给你了,你现在既然出头露面了,那你能不能告诉我,弘忍法师教你怎么坐禅的呢?就有何指授。
惠能怎么回答的?‘指授即无’没有的,‘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那印宗法师就很奇怪了,觉得很奇怪了,禅宗怎么好不讲这个禅定解脱呢?一切的佛教宗派都追求那个解脱吧解脱生死吧,通过什么方式来解脱呢?坐禅就是禅定了?其实禅定波罗蜜是六度当中的一种而已,有比禅定波罗蜜更高的波罗蜜的,叫波罗波罗蜜。所以惠能就讲清楚了,没有教我如何坐禅、如何入定,没这件事。
印宗法师当然觉得太奇怪了。然后惠能就跟他讲,只论见性啊。弘忍这个人就是这么讲话的,不论禅定解脱,那么如何见性。那么他说佛法是不二之法,这里行由品里都有的,我们简要回顾的啊。然后还得回答一个问题,你惠能主张的顿教啊,如何看待坐禅这件事?于是就自然有了第五品,坐禅品。
我们看一段啊,这个翻到第94页。
“师示众云”,惠能又说了,又讲开示了,‘此门坐禅’,禅宗这个法门坐禅,‘元不着心’。这个‘着’字不对,有好多版本都用了一个‘着’字,其实呢是一个‘看’字,“元不看心,元不看境”。这个考证啊,我曾经推荐过一个版本啊,就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的《坛经》,丁福宝做的看境,这就对了,就是不是‘着’字,是看。‘元不看心,亦不看净,亦不是不动’。把‘着’字改成看‘若言看心,心元是妄’。你如何看这个心呢?这个心就是个小我之心啊,其实就是五蕴啊。
‘知心如幻,故无所看也。若言看净’。你坐禅就是一看心二看境,然后身体不动了。
那么‘若言看净,人性本净’。那我们的佛性本来就是清净的,‘由妄念故’妄念如遮盖太阳的云啊!‘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
底下说‘起心看净,却生净妄’。你要去看净了,你起的又是个妄念,这叫净妄。纯粹的干净啊。‘妄无处所,看者是妄’,这话对。
假如我们看净,那么自性本来清净,那么看净者又是谁呢?去看那个本来清净的佛性啊,自性。那么看者就不是这个自性本身了吧,自性是被看的。那么看者又是谁呢?显然是妄了吧,又是个妄。
又想起神秀的几句了,神秀说这个:‘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前面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心如明镜台的是他干干净净的来,但是要沾染上灰尘呢,怎么办?擦吧,不停的擦。那么我们不免要问神秀一个问题,擦灰者是谁?马上就推出荒谬的东西来了。你要另设一个擦灰者吧,你自己的心本来干净,不用擦,你要去擦,谁来擦?在心之外另有一个东西来擦,有吗?没有,西方人有,叫上帝,上帝来拯救我们这个有罪的灵魂,对啊,那西方人弄出来的,中国人没有,中国思想中没这个东西。
所以坚定的相信自性本自清净,无所谓看,如果要看,谁看呢?‘看者是妄’,对了。
‘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有许多人修佛修得很认真,你也不能不敬佩的啊,但是这种人的毛病在哪里啊?着了净相。着了净相的人呢,也很难跟他打交道,你知道吗?他严格的很啊,他眼中是搁不了一粒沙子的。我们许多人跟他打交道,我们的行为都有毛病的,是吧。他一看就不对了,不对了嘛,他不理会你或者批评你了,久而久之人家就敬而远之,咱不跟你打交道。这个人叫着了什么净相。着了净相,(他)也在二之中,有干净和肮脏的绝对的区分,这怎么行?人家有过错。是的。为了一点私利,不好,道德上不可能那么纯洁,但是那点私利也是柴米油盐的事嘛,你也能够包容,只不过你你这个做法不好,我跟你讲是吧?但是你对他这个自己利益的追求,你也不要彻底否定,柴米油盐人人要对付它。天道在哪里?天道就在柴米油盐里呀!
所以中国的思想在这一点上是非常健康的,它不像西方人要另一个理念的世界啊,把它跟现实世界对立起来。然后拿理念来比照现实事物,每一个现实事物都是对理念不完善的模仿,都是有缺陷的,于是这个世界要改造,柏拉图理念论。中国人从来没有改造世界的想法,中国人主张天道在人民生活中,所以《中庸》里边就讲 “极高明而道中庸”啊。中国哲学思想说出来的真理呀,高明的很呐。但他绝不脱离庸常的生活,极高明,达到极致,道就是实践啊,这个道是动词,道中庸,就是在人民生活中实践的。
所以不能着净相。所以惠能他也吃饭吃菜吧,跟猎人在一起吧。猎人那个锅就是肉锅啊,里面全是烧肉的,他没办法,他不能吃肉的,但他也得煮那个菜吧,就这一个锅,他把菜放到肉汤里了是吧?一个猎人就笑起来,你怎么这样呢?你不是修行的人嘛,要吃素嘛。惠能怎么回答:“我但吃肉边菜”。就这样,假如真没素菜,它也得吃肉吧?也得吃。所以没有这种非常明确的啊坚硬的区分,干净与肮脏,真谛与俗谛,不能这么区分的。
所以先破一点,讲坐禅的道理的时候,先破除一点。坐禅不是看净,不是看净,也不是不动。但有的人就立了净相了,怎样的是干净的,怎样的是不干净的,把它立好,净无形象。哪还有一种明确的标准,拿来不断的衡量,一把尺度啊就把这一量,这叫肮脏啊,这叫干净,没的。‘作此见者’有这种见解的人叫 ‘障自本性,却被净缚’,被这个净束缚住了。
然后再讲那个不动是什么意思?‘善知识!若修不动者’,坐禅不是讲究那个不动嘛?‘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所以别搞错了,不动不是身体不动,什么叫禅定?惠能讲得非常简洁明了,也通俗易懂,就不要去见他人的是非善恶过患,你一见他人的是非好恶,你的自性动了。什么叫不动?是自性不动,不是身体不动,自性不动的体现是不见他人之是非好恶,这条原则。
其实我们在这个社会中生活啊,让我们的心经常要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人际关系。我们人际关系当中的苦恼每每来的是哪里呀?我们跟他们打交道,跟某人打交道、这些人、那些人打交道当中,发现他们许多的是非、好恶。然后我们就心里就跟着这种事情走了嘛,不断地在动,我们也不动,要清净。你这样做到就能清净了,你否则永远没完没了。哪有天下你遇到的人全是让你觉得很好的,干干净净的、很正直的啊,你真希望永远跟这些人打交道。世界上有这种事情吗?各色人等啊。你要坐禅的功夫就花在这里,日常生活中坐禅。
然后我们就不会被这个人际关系所扰了。人际关系让我们心里的喜怒哀乐都起来的原因是什么?就是看见他人是非、善恶呀。就这种事情,你多想想自己有什么过错,别去管他人的是非,他人的事情有是非,人没有是非。只要走这条原则,你就心很定,自然清净。
中国社会、中国文化有一个很大的毛病,要通过禅宗来清洗,什么毛病啊?内耗!到现在恐怕都没有解决,大家一起做一个事业蛮好嘛,这个事业许多坎坎坷坷,来自哪里呀?每每不是来自这个事业的对立面,而是来自一起做这个事业的人际关系内耗。西方人有这个好处的,因为他们基督教一千多年的时代嘛,人都从家族的关系当中被拉出来了,进入一个团体的个人,进入团体中的个人,在上帝面前大家平等。一千多年前,基督教的教化啊。父子之间在家里叫什么?叫家族关系吧,父子关系;父子到了教会里面他们就不是父子了,叫教友。
西方人搞资本主义有一个前提的啊,资本主义起来就个人主义原理嘛,要有独立的个人吧,独立的个人怎么形成的?不那么简单,不是观念改变了就行。中国社会向来是家族本位的社会。那么西方最初阶段也是家族本位的社会,因为人总是出生在家庭里的吧,父母生养的,也是家族本位。但是经过中世纪一千多年基督教时代,这个时代就把个人从家族中拖出来了,纳入到一个团体,叫宗教团体——教会。这一千多年的时间训育了欧洲人,然后这个宗教团体解体了吧?中世纪晚期教会瓦解,这些人从教会出来了,从团体中出来,进入个人本位的社会。
我们没这个中间阶段,那么我们的家族也在解体之中,但是没有经过什么团体中的各种这个驯化啊,这就进入了今天的社会,无所适从!不是独立的人格,而是利己主义的个人。然后做事情,以前凭家族的力量,是吧?现在家族解体了,凭借什么?熟人关系。今天中国社会叫熟人的社会。不是讲那个理性的规则吧,西方人是经过一千多年的基督教时代才做成的这件事。
所以中国人呢就这样一个社会的这样一个历史阶段,造成的一个很重要的病症,就是这个病症。西方人可以按照契约的精神、理性的法则打交道,你要好也好,坏也好,是也好,非也好,我不管。咱们在这个规则里边做事情就好了,我要说你是好人还是坏人干嘛呢?你做的不对,是有那个契约原则在,就用那个规则在嘛就好了。
中国人不是这样,所以中国人总是内耗,所以禅宗来帮助我们清洗这个东西。不要见他人之是非善恶。中国人最喜欢讨论别人。到现在还是,网上也是,人家明星的事情关你什么事?离婚了又结婚了,你起劲得不得了啊,说这个人好,说这个人不好,大家议论纷纷。干嘛?人家的private life(私生活)关你什么事?你管好自己的事吧!你要检查自己的过错,不见他人之是非,我们现在吃惊得不得了。后来有人告诉我,这里边也有商业利益,专门有电视频道专门时尚频道,上海啊。那个时尚频道一天到晚要把那些明星拿出来说事情,还请他们出来,他们也愿意出来说自己的私生活,我说为什么?他们说他们要保持什么这个影响力,社会关注程度。居然是这样的。我就觉得蛮奇怪,其实应该还明星一个宁静吧,他们也宁静不了。
所以这些事情就是我们读《坛经》,就看到惠能就讲了,什么叫坐禅呢?生活中坐!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自性不动。什么叫自性不动?不见他人之是非好恶,那叫自性不动。他说‘迷人身虽不动’,他坐禅做得很好哦,身体不动。但是只要他一开口,打坐刚结束,‘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你这打坐不是白打了吗?‘与道违背,若看心看净,即障道也。’说得分明,也通俗的啊,对我们很有启发。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行就是做事情,做就定下来了,静下来、没事做,都是禅。语,就说话;默,就是不说话。动、静,无论什么状态,语默动静体安然,这个体就是心体,心体不动。永嘉对坐禅做了这个说明,并不是把我们的生活分为两块,一块是坐禅,一块是日常实践,做区分就不对。坐禅的时候心很定了,终于静下来了,坐完了之后呢,又不对了。就像这个94页最后一段说的,‘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他在坐禅,坐完了 ‘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这样就叫‘与道违背’。你在坐禅的时候看心、看净,然后坐禅结束了呢,开口便说他人是非,就分开来了。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始终在坐禅,都在坐禅。坐禅要达到禅定,禅定的标志是什么?真正的禅定你就在做事情的时候定。啊我们现在忙得不得了啊,这个时代是节奏很快的,你越到大城市越如此,哪里定得下来是吧?你能不能在大都市的现代生活当中能定呢?可以的。禅宗的意思就是身忙心不忙。身忙心不忙,这叫坐禅。一天到晚上我忙得要死,睡眠时间大概也就四五个小时,这样的忙人也是有的,你怎么办?没办法,你要承担许多责任啊,要做许多事情啊。我们想到的是身体要补药了,吃这个吃那个来维护身体健康,其实更重要的不是吃什么补药来维持自己身体,而是心。心要定,叫身忙心不忙。这个道理呢是蛮重要的、蛮基本的啊,所以有些老百姓的俗话呢说的蛮对的啊:做事情做不死人的,气要气死了。气是心里的事情。你忙的要死不会有问题的,你只要心定啦,你的喜怒哀乐不合适了,你要出事情。这句话有道理,禅宗的道理做做不死人的,气要气死人的。我们的问题是心出问题啊。这个身忙心不忙,不要倒过来身不忙心忙,这个道理。
所以他这里很有意思,那个人还坐着呢,但他是迷的。坐禅很认真,刚坐好就说人家是非,开口说人家是非,就他心乱了。这个人好,这个人不好,恨这个人。你心就在乱的,这个坐禅不是白做了。他人无是非,这是一个前提条件。我们讲戒的时候就讲这个道理,事情有是非,人无是非。这一条要守住,就是戒了,最难守住就是这条。那个人做了坏事,因为这个坏事是他做的,就把这个坏字用到这个人身上去了,叫坏人。其实没坏人的,有坏事无坏人,要守住这一条的,这一条是做到、达到了,不得了!你永远不会去恨一个人,你恨一个人你自己就心乱了,谈什么定呢?就没办法定了,但是要把这个道理想透啊!变成我们的生命情感,这是难的。因为我们是自然而然把做坏事的人等同于坏人。我们心中就起了恚恨,一起恚恨,那就是乱了。
所以与人打交道是难的。最难那个难在区分好人、坏人,这件事是错了。这是根本的。人都有佛性,做了大恶事的人,佛性也还在的。我们跟他打交道,照样打交道。我们如果要度自己就是度他人。度他人的意思就是向他指出这件事错了,但是你仍然尊重他。就做到这一点。为什么要尊重他?现在是有病,叫迷了。前念迷是凡夫,后念悟就是佛,放下屠刀都立地成佛了。有一个根本的这个认识啊,在心里,别忘了那就好了。
我们心乱就乱在跟人打交道这件事情上。所以惠能在这里突然说了,看上去很突然,讲个‘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为什么要讲这句话?就在告诉我们什么叫坐禅。这些大思想家,像惠能啊,说话不随便说吧,必有缘故啊。在讲坐禅的时候,为什么讲不能说他人是非呢?这叫真坐禅呐。不说他人是非,又没把他人看成是非,就不区分人的是非,只区分事情的是非,你才定了。着了净相的人,就最容易说他人是非,他也许自己是道德品德、是品行端正的人,这没错,但他要说他人是非,他立了一个净相。你看第二段讲的多好:‘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什么叫不动啊?‘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就叫自性不动。
所以我说我的标题叫**《人生态度》,这叫人生态度。不是实际上身体不动,坚持不动两个小时,不是这个意思。心不动,人生态度的改变是最根本的。人生态度不改变,老觉得周围的环境在跟自己作对呢。什么叫环境?就人际关系。在单位有单位的人际关系,在家庭里边有家庭中的人际关系。老觉得不舒服,环境在跟自己作对呢,哪有环境跟你作对?没有任何环境跟你作对。我说这环境是人际关系**,所以这是事情的根本。
我在这里引用一首诗啊。南台和尚当时也是唐朝的一个和尚,蛮有意思,写了一首诗,看看有道理。他也讲坐禅呢:‘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无心(原为凝然,不是无心)万虑忘’。
南台和尚说他的修行啊,就是这样的。坐在那里静坐,点一炉香。达到什么境界呢?“终日无心万虑忘”。我为什么能达到这个境界呢?不是因为我做了那么多巨大的努力啊。细心除妄想,不是的。你这样努力没用的,心还不断地动呢,妄念还不断地起呢。其实,我能达到这境界,就最后一句话,“只缘无事可商量”。很有道家境界了。中国人把佛学中国化的前提是什么?一个儒家,一个道家,尤其是道家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人一开始接触到佛陀的思想的时候许多不懂。后来发现用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可以理解的,叫以老庄解佛。那么道家的境界在这个南台和尚这首诗里边就很显然地出来。在这里道家和佛家的思想是相通的,因为道家最反对人为嘛,无为而无不为。
人类生活的幸福都来自天,人类社会,人类生活的麻烦和苦恼都来自人自己呀,所以要尽可能拿掉人为的因素。那么彻底一点想,就是南台和尚讲的,你以为天下的事情可商量?其实没什么好商量的。你明白这一点,种种的妄想就自然没有。
那个定慧品里边讲,“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看这句话啊,回顾一下定慧品。87页上,第2段的第2行。“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这句话的道理呢,也就是说我们在这人世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依靠的,我们好像得到了什么,其实没得到它。现在有的人说这个道理:你说道家的思想很重要,这个要放得下吧?道家教我们放得下。
有三句话,儒家教我们拿得起,能担当责任,道家教我们放得下,佛家叫我们想得开,是吧。那么他们说放得下,前提是先要有东西,然后才说放得下。你都没东西谈什么放得下,先要有东西可放下。这样的解释听上去很有道理。但是佛家讲得更彻底,你以为你有东西,没有的,你并无所得。也就自然没有什么放得下放不下的问题,本无所得,这更彻底了。好像我们要达到道家的境界啊,按照那种解释,先得有所成就啊,然后不被获得的东西所束缚,然后我们就放得下了。其实你根本没得,这才是根本的认识。
“自性本无一法可得。”你如果说有所得,那叫妄说祸福啊,若有所得自然要妄说祸福,要算命了,我能得什么?所以按照佛家的看法,那些算命先生都叫妄说祸福呢。就比道家好像更近一层啊。如果是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
所以就是从定慧品的这一层意思,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南台和尚这首诗有道理。“只缘无事可商量”。也就是我们曾经讨论过孟子讲人生总有求啊,有两种求,人都有追求。
一种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求在我者也”。
还有一种求叫“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求在外者也”。
我们大多数情况就是第二种求。求是有方法的,但得还是不得由命的,但我们不知道,我们就求吧。其实求在外者。
比方说你办一个企业,第一种求是什么?你不办这个企业就不存在,办了这个企业就存在。存在了就对社会生活做一点贡献,“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你不办企业,你对社会没贡献。“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但是如果你办企业,是求第二个种求,求他成为这个市场舞台上的强大的企业。这个呢,“求之有道”,你到那个大学里读管理科学去了,读MBA、EMBA,那是有方法教你的啊,怎么提高你企业的经济效益,一整套方法。究竞得还是不得呢?企业的强大有命的。我们大概但凡在人世间做过一点事情的人都会有体会。比方说企业会争取一些订单吧,然后你就去谋划,然后你在谋划的时候,你就在计算着自己将来应该有多大的效益,有多大的利润,究竞得还是不得你所期待的那个利润,你以为全出自于你的正确谋划和严谨的实践。我们都这么想的,叫“求之有道”,正确的企划。这个严谨的实践,然后最后得了这份利润,这个利润终于被作为你的获得物到手的话,其实在你之外,这是有命的。我虽然没做过企业。在其他的人生领域里边,道理都一样。
所以孟子的这个意思呢就是儒家的意思,还有老庄的意思。这两个方面的智慧让我们中国人把佛学中国化。
第一,要知道成败得失,这种事情没什么好商量的,不归我们管。如果是这么想,如南台和尚讲的,当然是万虑无妄。妄想什么都不起来。所以这个坐禅品呢前面一部分破除了以往对坐禅的一个理解,这种理解呢导致一种错误,就是把生活分两块,这两块是各不相干的,其实这个坐禅也就白坐了。站起来便说他人是非,就是身体没动,心已经站起来了,心已站立。这是破除以往对坐禅的种种的解释。
第二,后面部分就讲真正的禅定。我们看,95页上。“何名坐禅,善知识?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身体不动,心念起来就根本没坐。虽然身体不动,心念不起才叫做坐。在什么事情上心念不起呀?善恶境界。好的不好的,种种的外境。在这种外境面前心念不起,这就叫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外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本来我们是定的,也是干净的,这是因为见境,思境就乱了。“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最后一段,“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又重复了这句话,可见这句话重要。禅是什么?离相。定是什么?心不乱。外禅内定就是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惠能虽然不识字,但听经听得很多,听了就记住叫过耳不望,能读书的人叫过目不忘,他过耳不忘。所以这句话马上就引用了,“我本元自性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于念念中,你在日常生活中就在种种念中了,就是在日用常行当中,有一个基本的人生态度叫****无住离相,这就是自修,自成佛道。充分说出了禅宗的最高的自性。这个自性很难建立起来。这就是坐禅品,蛮短的,主要就是两大段。解释了坐禅之后,惠能还得说明整个佛教修行他那个功课。这样我们就进入了第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