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09 lines (54 loc) · 20.2 KB

altar-sutra-wdf-09.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09 lines (54 loc) · 20.2 KB

护法品

我们现在进入了第九品,就《护法品》。信佛的在家人,凡是帮助寺庙和帮助佛教事业的都叫护法,那么当时最大的护法是谁?皇帝呀,皇帝是最大的护法,那叫大护法。所以护法品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惠能跟政权的关系,也就是禅宗或整个佛教跟政治的关系,这叫护法品。

我们翻到180页,说“神龙元年上元日”,上月的第一个元月的月圆的日子元宵。武则天跟唐中宗一起颁布了一个诏书要请惠能到朝廷。

诏书中这么说“朕请安、秀二师”,安国师和神秀师,安国、神秀都是弘忍法师的弟子,他们已经被朝廷供养了。“万几之暇”,皇帝日理万机,略有片暇,总是要去跟他们讨论佛教。“每究一乘”,一佛乘、一乘教。

那么这两位师傅呢,这两位主持就推脱,“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跟皇帝讲,你还不如去问惠能,我们两位都不如他,他才是得了弘忍法师衣体的人,他在传佛心印。

诏书中就写了“今遣内侍薛简”,内侍就是太监,“驰诏迎请”,亲自到南面来迎请你惠能北上,“愿师慈念,速赴上京”,惠能“上表辞疾”,说自己身体不好,谢绝了朝廷的请求。说自己“愿终林麓”,终老山林,不想到朝廷上来。

薛简来了,跟惠能讲,翻过来182页,这里边又有一个机缘。其实就是惠能给皇帝说佛法,借助当中的薛简来传话,为皇帝讲开示,这叫护法品。

薛简跟惠能讲“京城禅德皆云”,禅宗大德们都说,“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这话许多人现在还这么说的,它符合事实,大多数的宗派不光是禅宗,其他的宗派都打坐。密宗修神通也打坐,还闭关打坐。所以未有不落禅定的人能解脱的,“未审师所说法如何?”,就不知道你惠能怎么理解?怎么说法?“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经文中本有这样的话:如来佛,就是释迦摩尼佛若坐若卧,他究竞是坐的还是卧的?你在讨论这个事情那叫邪道。“何故?”为什么这么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应当这么理解,坐不是身体不动,是心,心灵明白,悟到诸法空寂,坐禅本来的意思也是帮助我们理解“诸法空寂”的。

我们平时都忙这件事,忙那件事,都跟着事务走,执着于这个事物,执着于那件事,那么留一点时间给自己打坐,打坐的时候就把各种念头都放下来,也就是把各种事物、诸法都驱赶走了,从一个空寂是吧?这是外在的功夫,当然目标还是这件事,“诸法空寂”。

但是惠能认为未必一定要坐禅能达到,其实我们心悟就可以了,这叫“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如来清净坐,实际上就是心的功夫,心灵的境界,他也没办法证,你就坐了就能证,况且你坐就能证吗?这是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所以对薛简第一个问题的回答,“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那么底下薛简又提出请求了,“弟子回京,主上必问”,皇帝一定会问,惠能跟你说些什么?“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佛法心要,心法的要领,“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如果你跟我说一些话,我带到京城去,效果很大,影响很大,是很大的功德的。但他说话又出问题,所谓“冥者皆明”,冥就是黑暗了,都光明了,而且是光明无穷无尽。惠能回答说,“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彼此取代,明取代暗或暗取代明,它并不两者对立,代谢不是对立。好像道只能在明中,不能在暗中似的,不是,道无名。“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你说没完没了的光明不可能,这个道理也是蛮高明的。我们试想一下,纯粹的光明不就是纯粹的黑暗吗?你还看得见东西吗?想一想这个道理。事物向我们早现一定要有暗的一面的,暗的一面他就能留下影子。纯粹的光明,你还看得到事物吗?什么事我都看不到了。纯粹的光明等于纯粹的黑暗,不一回事吗?

我们看到桌子了,看到东西了,都因为有暗。没有暗,你看到的东西吗?事物的轮廓都是因为有暗才被你发现的。所以明暗是“相待立名”而己。“故《净名经》(维摩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真正的佛法并没有一个跟他对立的非佛法,没有。没有相对,相相并立,相互对立,没有。无相待故。

那么薛简还是不明白,薛简继续问,“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无始就是没有开头,无始以来就时间没开端,一直是生生死死不断,轮回是不会停下来,怎么办?你就没办法出离生死之苦海。智慧跟烦恼要用智慧照破烦恼,又出问题了吧?就智慧和烦恼对立,智慧要战胜烦恼,那就变成这个事情。明要战胜暗,前面惠能已经说了,明暗不是对立的,是代谢

惠能回答直截了当,你说要智慧照破烦恼,我告诉你“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这让我们真领会到正法了。我们常以为自己烦恼不断是吧?那很糟糕,有朝一日有智慧就好了。有了智慧,烦恼被驱赶走了。我们常这样想。惠能说“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是二乘见解”,我们上午讲的二乘人,声闻乘、缘觉乘,这叫二乘,声闻乘叫架的羊车,缘觉乘叫架着鹿车,缘觉乘上面有菩萨,菩萨乘是叫做牛车,还有最高的佛,一佛乘,那叫架着白牛车,这是个比喻,就学佛的境界有不同。你这种说法属于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上智大根之人都不会这么想。

那么薛简就问,“如何是大乘见解?”“明与无明”,无明不就是暗,“凡夫见二”,凡夫认为他们两者对立,“智者了达,其性无二”,这很有意思的,禅宗让我们建立起一种自信,我们生烦恼什么意思?烦恼从心里走出来的,蛮了不起的,我们无,没有这个心就不会有烦恼,动物没烦恼,动物有焦虑,人才会生烦恼的,这叫心的力量。为什么叫生烦恼?就筹划未来,筹划未来而不能实现叫不如意,就是烦恼。我们的心可以超出事实,超出现实去筹划未来,很了不起的。

所以烦恼跟智慧不是两个对立的东西。“其性无二,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如果你是凡夫、愚人,并没有减少你的实性,你是贤圣,也没有增加你的实性,“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我们昨天也提到了,不用害怕烦恼,不用拒绝烦恼,我们就在烦恼中,但是不乱,住烦恼而不乱就是智慧,不要认为自己有烦恼就不好,还不干净。

什么叫干净和肮脏?也是代谢。真谛与俗谛不可两者对立,一开始学佛把它对立起来,我在俗谛中你在真谛中,真俗其实不二,到后来一层境界叫俗谛即真谛。我也要糊口谋衣吧,肚子饿了就要谋食吧,身上冷了就要谋衣吧,俗不俗?很俗。

俗谛就是真谛。关键是心不乱,心怎么乱的跟人比较呀,你看人家锦衣玉食的,我却是破衣烂衫,难过了,就乱了嘛。一乱,然后你去谋衣谋食,那就变成尘劳。所以“住烦恼而不乱”。人生日用常行柴米油盐,你可以说都是烦恼,但你不乱就没有烦恼就是智慧,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思想高明,“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就是庸常,就是普通生活,里面有天道,天道至极致,无非柴米油盐。**你严冬的时候没有御寒之衣怎么办?当然烦恼,你要冻死了。这种烦恼你用智慧怎么照破?你智慧来了我就不冷了?很冷的。去谋冬衣吧,谋冬衣这时候就是觉悟,但是心不乱。处寒冷之中心不乱,谋冬衣正行之中,这就跟智慧没区别。不要把智慧高举到烦恼之上,它是另外一个境界,智慧就在烦恼中呈现了,因为你不乱。所以禅宗达到这个境界,后来就一句话,叫“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得担水呀,得砍柴呀,妙道就在其中,哪里有真俗二分呢?住烦恼而不乱。

禅定,就心定了,但是并不空寂,照样活活泼泼的生活,叫“居禅定而不寂”,不是什么心如死灰,这叫禅定了吗?还是活活泼泼的。“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无内外这件事情,我们到传习录里边这个要展开的。心无内外的,你说现在身体内部,昨天我们讲,我也没有事情,不,心就这个事情当中,一切事情都是心思。心不在事情上,这个事情不叫事。有什么事?这个事变只在人情里,就心无内外。“事变只在人情里”,这句话就是阳明原话。所以禅宗极大的启发了宋明心学,怎么叫事情来了?你的喜悦或者忧惧来了。

2007年,我大概讲过这事,复旦大学校长办公室打电话给我王德峰,叫我去做一个2007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作为教师代表,把一个电话打过来,哎呦!事情来了,什么事情?心里的感受来了,第一学校看得起我,校长都认为我是可以的,像这种获得演讲机会的人,一般都被认为是复旦大学大牌教授,心里有受宠的感觉。然后转念一想就慌了,万一被我讲砸了怎么办?自己没了脸面,复旦也没了脸面。复旦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海的媒体都在场的,第二天就得发表的,事变只在人情中。

什么叫事情?事情就是心思,就这个道理。你离开事情不要去那个心,所以晚年的王阳明提出“事上磨练”,在事情上磨练,无内外,“不生不灭,心下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勉强说嘛,就叫道。

薛简又说了,“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外面的其他的什么派别或者其他什么非佛教也说不生不灭的事情,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其实是 “将灭止生,以生显灭”,两者还对立,灭了就生命结束了,生命表明另一面叫死亡,“灭犹不灭”,这时候能灭其实没有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这根本。自以为我们活着,其实又没有活着,本无生。也就没什么东西要灭,仍然是讲不朽的意思。

不朽就是不在时间中,不在时间中,当然不生不灭,跟时间无关,跟生灭都无关。本自无生进亦不灭,这是哲学上的一个蛮重要的思辨,就西方人老早就有这个思辨,就柏拉图开始就有。中国人没这个思辨,中国人是借助了佛教,而后在近代才能理解西方哲学的。因为佛教的思想是跟印度古印度的哲学关联在一起。人类的哲学有三大系,欧洲哲学、中国哲学,当中一块叫印度哲学。除此之外无哲学。但印度哲学衰落了,印度哲学对世界的基本理解都进入了佛学。

古印度的一本书是了不起的,基本上都读不懂的,叫《奥义书》啊。

在佛教成立之前,《奥义书》是古代印度的哲学思想。那么古印度的哲学跟欧洲希腊哲学跟中国哲学之间正好是它像中间地带一样。西方人的抽象思维,抽象的思辨,中国人向来没有。古代印度的哲学是两者都具备,就像我们上午讲的僧肇讲《宝藏论》,“常观金体于不睹众相”。具体的事物都是有相的嘛。然后它有一种抽象,金子本身抽象出来了。这是西方思想的特征。

古印度哲学也具备这一层,所以因为佛学中国化,中国人就对那种西方的形而上学的思想已经有了,通过接触佛学有了,然后再近代去读康德黑格尔,去读。这件事情也有蛮有意思的。

就不朽。你比如说一句话,你怎么说爱情是永恒的?你怎么理解?你千万别把爱情是永恒的,这句话理解为爱情将没完没了的进行下去。永恒的是指与时间无关,这是个思辨。

所以你说不生不灭,是拿生来显灭,还是把灭来指生,都错了?超越生命之上。生命一定在时间中的,超越时间。就要说无生也无灭,这就对了。爱情没有产生出来,因此爱情也不会说被灭掉。因为什么?爱情不朽。具体的那份爱是吧,两个人的关系,他当然是生生灭灭。爱本身不生不灭,爱一旦发生了,它哪怕只持续了一瞬间,它已经是不朽的。它不是长短的问题,不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我就纳闷啊惠能怎么会懂的?不是文盲吗?哎,我学西方哲学还很累的,读西方哲学是读到康德、黑格尔,哎呦不得了了,费尽气力,然后终于得了。惠能就说了,咱不明白,也无法推测啊,慧根呐,宿慧,能领会这种超越时间的东西。

与时间无关,西方人他这个思想啊也了不起的,在古希腊起源的时候,他就发现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你要讨论字宙的具体事物,它一直变嘛,所以赫拉克里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变化。赫拉克里特的思想没有成为西方哲学的主流啊,成为西方哲学的主流,西方哲学就跟中国哲学没区别。

中国第一部了不起的著作是什么?有哲学思想在里边的,叫《周易》呀,《周易》的书名就是change呀,就是。中国人抓住变来说宇宙的,西方人也有一个人抓住变来说宇宙,那赫拉克利特啊,但赫拉克利特很快被超越了,抓到不变的东西。

比方说毕达哥拉斯几何学,毕达哥拉斯是数论的开创者,也是几何学的开创者。你比如说研究三角形吧。三角形,比如说他们发现了,我们中国人叫勾股定理是吧?它叫毕达哥拉斯定理,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A平方加B平方等于C平方,他发现了。发现了他们很高兴呐,举行了隆重的庆典,为什么?这个东西是不朽的。跟世界上有没有三角形的事物一点关系都没有。世界上根本没有三角形的事物的话,几何学家照样讨论三角形。而一旦这个世界上真出现三角形的时候,一定是符合几何学家对他的所有讨论,这个思想就来了。

从此西方哲学就打下了这个特征,总是去发现那个immortal being,就不朽的存在者。你比方说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需要至少有两个物体来体现它是吧?比方说一个地球一个苹果,假如能够体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两个物体都没了,请问万有引力定律消失了没有?它不会消失的。一旦宇宙中出现两个物体,它一定服从万有引力定律。西方哲学,我们借助佛学能够理解西方哲学,有一种超越超验的思维。

几何学讨论的所有的事情都跟观察和实验没关系的,他是理性自己推出来的东西,他超越现实的。你比方说,一个几何学老师跟大家讲,两条彼此平行的直线线段,若无限延伸将永不相交,是不是?有个同学提问题,老师你怎么知道的?老师回答说我画过的,你画了多长?我从上海的静安寺一直画到外滩他们没相交呀。学生继续追问,如果越过黄浦江它们交了再怎么办?在几何学课堂上会有这种讨论吗?没有。

这句话一说出来同学都同意了啊,因为我们都是理性的存在者。它不是实验和观察的结果,世界上根本没有平行线也没关系呀,几何学家照样讨论他呀,那个不朽的存在,这就是为西方哲学打下了它的特征,基本的烙印,就延续到近代。

所以这些事情呢,佛学是把它用来解决人生问题的。如何理解涅槃?叫不生不死。是这样来讨论的。西方呢,把哲学的形而上的思辨来讨论关于世界的客观知识的基础是用法不一样的。

佛陀把古印度的哲学用来解决人生问题,西方人用形而上的思辨来形成关于宇宙的客观知识。知识这件事情可了不得,它并不依赖于经验,我们总觉得很奇怪,我们是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其实不对的!这话今天现在不展开,他非常有意思。

好,这样我就一直认为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怎么惠能都懂?“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他超出时间了,超出生灭,这个事情是重要的,所以不同外道了。

“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湛然这个湛字,中国人的汉字“湛”字真有意思噢,既清且深,那个水。“寂”是安静、平静。“妙用恒沙”,它的妙用是无穷无尽的,如恒河沙数一样,叫“妙用恒沙”。

“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阙就是朝廷,回到朝廷上去了,“表奏师语”,表奏把惠能说的话全部传达给皇帝了,皇帝就要回信给那个惠能了。就翻过来看186页。

“其年九月三日,有诏”,当初是正月十五,到了九月三号,有诏书来了,“奖谕师”,奖谕惠能了。

“师辞老疾”,你是说你身体不好,又老了。

“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就皇帝同意了,你就不来吧,你修道也是为朕,也是为天下,你惠能其实成了,你的修行,你的说佛法就成了国之福田了。

“师若净名”你就象净名一样的人,是跟维摩诘是一样的人。我们知道维摩诘就是跟释边摩尼同时代的大居士,他也曾经这样,曾经说自己身体不好,不去跟政治有任何关系。

“托疾毗耶”,他不离开那里,这表明皇帝知道你是托诘而已,一个推脱,是不肯来。等于告诉他,我知道你并不是身体真的有病。

“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你就是在做这样的事。传心法啊,教大家佛法是不二之法,

“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薛简做到了这件事情,把你说的话传给我了,你教导我,教了我怎么是,如来知见。

“朕积善余庆”,皇帝还说自己是积善的人,将来呢还要福泽后代呐。中国人说的是吧?余庆就庆到自己的后代身上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嘛。

“宿种善根”,说他自己以往前世,在前世也是种了善根的人,所以得到这个机会,得到你,我跟你一起来到这同一个时代出现,那是幸运啊。

“值师出世,顿悟上乘”,这种事情都是蛮有意思的,这个皇帝境界还可以的噢,他认为自己跟惠能同时代人,这是件了不得的幸事。

汉武帝就认为他跟那个谁呀?董仲舒,这也是幸运的。一个政治家汉武帝,一个思想家董仲舒联起手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让儒家成为中国的道统。这也是躬逢其世。伟大的政治家跟伟大的思想家。这里呢皇帝也认为自己还不错,我是天子。你是佛家中的贤圣,我们同时代。

“宿种善根”,这种诏书都写得很好的,“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顶戴无已”,你看,这是皇帝是人王,惠能是法王,法王不让人王的啊,这就是佛教跟政治的关系。

通常都说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跟政治结合了,最厉害的叫政教合一,唯独佛教不可能这样。现在有点问题,那些方丈啊,寺庙的方丈住持跟政治官场的官员很密切,其实不好。各自独立。那个政治的统治者也应该看清楚,佛教有利于天下,为国种福田的人。这才是境界嘛。